采用華東理工大學超細粉末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套技術的山西蘭花華明納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近來喜訊不斷:新建的年產30萬噸納米碳酸鈣生產線預計9月中旬正式投產;成功登陸新三板,邁上新的發展臺階。
蘭花納米的成立和發展,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壟斷,堪稱產學研結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典范。
據介紹,碳酸鈣是世界上消費量*大的無機填料。在高端的納米活性碳酸鈣領域,國外企業一直對我國實施只出口產品、不出口技術的壟斷政策,嚴重削弱我國納米碳酸鈣下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為滿足國內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突破國外技術壟斷,華東理工大學超細粉末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自主知識產權納米活性碳酸鈣生產技術研發,于1994年取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科研成果,1995年完成年產3000噸納米活性碳酸鈣的工業示范生產線建設。2001年工程中心與山西蘭花煤炭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組建蘭花華明納米材料有限公司,采用工程中心研發的納米碳酸鈣成套技術,建成我國首條年產1.5萬噸納米活性碳酸鈣生產線,一舉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
此后,工程中心在納米碳酸鈣等領域開發出多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成果,先后申請24項國家發明專利。比如,碳化新技術使納米碳酸鈣碳化反應時間從原來18小時縮短到2 小時,使蘭花納米在基本不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情況下,年產能從1.5萬噸增加到4萬噸,單位產品電耗下降61%、煤耗下降50%;工程中心開發的壓濾水回用技術,不僅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污水零排放,而且成功破解了山西地區水資源緊張限制蘭花納米產能擴大的難題。
隨著首期年產30萬噸納米碳酸鈣生產線的正式投產,以及二期年產20萬噸納米碳酸鈣生產線的建成投產,蘭花納米的總產能將達到年產50萬噸,年產值將達到19.3億元,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
納米碳酸鈣技術成果成功轉化,是華東理工大學超細粉末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工程中心主任馬新勝介紹,工程中心成立20年來,在磁性材料、生物材料、無機纖維、稀土功能材料等研究領域取得近130項國家發明專利。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工程中心已在山西、江西、內蒙、浙江、廣東等地孵化企業15家,為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馬新勝說,國家工程中心的宗旨和主要任務就是以國家和行業利益為出發點,通過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能力的提高。我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面對什么利益誘惑,都始終牢記使命,把國家對工程中心的要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1年,納米碳酸鈣技術剛轉讓給蘭花納米時,有許多企業向工程中心要求轉讓這項技術,工程中心面臨著大量的技術變現機會,但卻沒有趁熱打鐵,到處轉讓這項技術。馬新勝主任認為,這項技術當時如果多轉讓幾家企業,雖然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經濟回報,但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考慮,在當時的情況下,到處轉讓技術是不合適的。因為,雖然我們實現了納米碳酸鈣產業化技術的突破,但與國外有近百年歷史的大公司相比,裝備、工藝、技術、人才等還比較落后,如果此時四處轉讓技術,*后的結果很可能是受讓企業因為缺少技術的持續支持而在外資企業的反擊中關門,從而使我國的納米碳酸鈣產業再次回到外資壟斷的境地。因此,在當時,我們集中精力研發新技術,全力支持蘭花納米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使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為整個行業的發展爭取時間。
目前,以蘭花納米為代表的我國納米碳酸鈣企業已成為世界碳酸鈣產業的重要力量,產品質量和產能都能夠滿足下游行業發展需求,同類產品基本不需進口,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納米碳酸鈣及下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們正處在工程中心發展的*好時期”。馬新勝主任表示,“今年8月份,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了《教育部 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定權、收益分配、人事制度、領導責任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這將大幅提高高校教師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工程中心將全力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并吸納東方匯富基金參股合作,通過技術和資本的結合,探索新的成果轉化模式,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馬新勝主任表示,“新形勢下,我們一定牢記國家賦予工程中心的使命,大膽創新,讓工程中心成為創造世界*技術的平臺,服務國家戰略,驅動產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