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整個銀行業的數字確實非常亮麗,尤其是今年,企業的資金需求和經營壓力都很大,而中國的銀行業卻像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可能會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上周舉行的2011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上表示。
的確,在緊縮的宏觀環境下,很多企業相繼陷入了經營困境,步履艱難,包括不少上市公司在內,今年的經營業績普遍不甚理想,利潤偏低。然而,"緊縮"卻未減慢銀行前進的腳步,雖然業內頻繁放出"額度緊,日子不好過……"之類的聲音,但對于賺利,眾銀行依舊游刃有余。
獨占上市企業過半利潤
洪崎的講話,其實很實在,一組數字足以印證--統計顯示,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共實現凈利潤6915億元,同比增長31.7%,明顯高于全部上市公司18.76%的平均增長率,其中,民生銀行的凈利潤增幅更是達到64.42%。
此外,回顧2010年的數據,上市銀行凈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的比例為50%,而今年前三季度,在A股公司數量大幅增加,銀行股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占比全部上市公司的數值不降反升,達到54%。對此,有觀點認為,從公開數據來看,銀行利潤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侵蝕其他行業利潤的基礎之上的。
事實上,且不談"侵蝕"與否,因為行業之間利潤的轉移遠沒有那么簡單。而如果考慮到國內外的宏觀經濟形勢,銀行業似乎已經成為"旱澇保收"的行業。
"從業績驅動因素看,規模增長、息差回升和中間業務收入快速增長成為銀行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此外,部分銀行也在通過控制成本費用和降低撥備支出等方式推動凈利潤增長。"東北證券分析師唐亞韞表示。
當然,一直以來,這些都是"持續推動"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依托于貸款規模的增長所帶來的利息收入不同,在目前信貸規模的控制之下,銀行利息收入的增長更多源自于議價能力的提升。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貸款的供求關系確保了銀行的議價能力,而目前的利率上浮比例已經處于歷史高位。
在此背景下,根據中銀國際的統計,上市銀行三季度的平均凈息差已經達到 2.57%,較二季度環比上升5個基點。對此,該機構分析師表示,"推動凈息差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息資產收益率的上升,具體而言,一方面生息資產中貸款的占比較二季度有所上升,另一方面,貸款本身的定價仍在繼續提升。"
其實,這樣的定價能力來自于"僧多粥少"的市場環境。"雖然目前貸款利率的上浮比例比較高,但并沒有超過監管規定的范圍,也就是說,雖然這將帶來高額利潤,但卻并非銀行自身造成的,因為銀行畢竟是商業機構,既然市場給予了這樣的一個利差,規模又被限制,那么通過定價來實現資金配置也是毋庸置疑的。"某資信評估機構金融業分析師表示。"這其實是一個市場化的資金價格,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情況是,能拿到貸款就不錯了,利率上浮是必須要承受的。"該人士補充道。
而從規模來看,銀行較高的貸款定價能力更多地體現在中小企業方面。因為從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主營"大企業"的國有銀行利息收入增幅是"遜色"于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的。
利率上浮助推利潤增長
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五大國有銀行凈息差收入占總營收的75.7%,股份制銀行凈息差總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在利息收入方面,五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股份制銀行利息收入增長則相對突出,除興業銀行增幅27.6%以外,其余銀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華夏、南京、民生三家銀行的增幅超過40%。
"對于大型銀行來說,因為客戶以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為主,由于這些客戶往往存在著多種融資渠道,通常來說,面對銀行就有更強的談判能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很難取得一個上浮較高的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如果一家銀行面對較多的是零售客戶、中小企業,或者其他一些特殊行業的客戶,在貸款利率方面就可以有更高的上浮空間。"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
借助利息收入的帶動,利潤的快速增長在專注于中小企業的城商行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銀監會銀行監管二部處長張海川近日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在利潤指標方面,目前城商銀行總的資產利潤率是1.42%,這高于國有制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總體水平,其中大約有30多家城商行的總資產利潤率超過了2%,有五六家城商行的資產利潤率超過了3%,*高達到了3.8%,在同業中屬于相當高的水平。
對此,魯政委表示,"城商行往往規模比較小,面對的主要是零售客戶和中小企業,而這些客戶的談判能力通常是不夠強的,由此城商行就會依賴較高的凈息差獲取相對多的利潤。然而這并不是值得一味慶賀的現象,因為目前中國的企業征信數據庫尚不健全,在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都不能確定的情況下,面對這些企業的同時也面臨著更高的風險。"
與此同時,在前述評級機構人士看來,目前銀行上浮貸款利率的做法尚為粗放型。"就銀行本身來看,其實定價能力是比較弱的,因為現在不是根據企業的風險來定價,只是粗放地上浮30%、40%甚至50%,也就是說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風險判斷能力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所定價就會有不合理之處,然而市場的資金鏈狀況又在加重這種行為,那么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融資環境就是持續惡化的。"
據某上市股份制銀行公司內部人士介紹,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來說,貸款利率上浮到10%的水平就已經很難承受了,企業利潤的很大一部分可能被貸款成本所抵消。未來如何更好地實現銀行與小企業共同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在銀行貸款利率大幅度抬高的同時,如果存款利率也能相應提高,銀行的利潤可能不至于這么高。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玉宇近日公開表示,"銀行利潤高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另一個是銀行利率的管制。本來競爭也應該抬高存款利率,但是利率管制幫助銀行壓低存款利率,一高一低的結果是,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長受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