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德國“寶馬展”中鐵裝備展區內,工作人員利用三維虛擬仿真操作系統向參觀者講解展出的盾構機原理和結構。
日前,第32屆德國“寶馬展”在慕尼黑拉開帷幕。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盛會,“寶馬展”不僅云集了美國卡特彼勒、日本日立、瑞典沃爾沃、德國利勃海爾等國際工程裝備巨頭,而且吸引著眾多細分行業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同場競技,是觀察行業格局變遷的重要窗口。記者在今年的展會上發現,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展區面積、展會活動、展品種類、參展性能等多方面都表現突出,獲得了全球各地同行和采購商們的關注與認可。
中企展品氣場十足
高聳入云的汽車起重機、推力十足的裝載機、動作靈巧的挖掘機、功能神奇的隧道盾構機……在本屆“寶馬展”上,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帶來的產品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1992年第23屆慕尼黑寶馬展上,徐工集團*次參展。那時,我們沒有大氣的展位面積和布置,更沒有產品實物展覽,只有一個小小的攤位和屈指可數的幾張圖片。”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感慨地說,在與國際*企業同臺競技中,中國企業學習世界*發展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市場舞臺,迸發出創新活力,取得了顯著進步,成長為全球工程機械重要力量。如今,徐工集團帶來了起重機械、鏟運機械、挖掘機械、樁工機械、道路機械、高空作業平臺等6大類16臺高端裝備,在展會現場可謂“氣場十足”。
與富有力量感的機械產品相比,企業人員的國際化同樣是引人注目的細節。當記者來到三一集團展臺時,德國小伙子帕斯卡爾·默勒正在和來自中國的同事一起研究業務。據了解,默勒有著豐富的工程機械行業經驗,現在是三一歐洲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默勒認為,自己加盟中國企業是選對了事業發展的方向,將來也準備多到中國交流學習。
“歐洲有很多制造業企業,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來自中國的三一集團規模很大,發展態勢也好,在這里工作是個不錯的機會。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與合作的緊密,中德兩國在制造業的相互交流與了解也越來越多。可以說,德國工業基礎雄厚,中國則有著更為豐富的資源,我們的合作潛力非常不錯。”默勒對本報記者說。
德國慕尼黑展覽公司董事總經理施特凡·拉梅爾說,今年來德國“寶馬展”參展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展區更加龐大、產品更加豐富、技術更加精良,這令主辦方非常高興。“這些工程機械產品有著更強的功能、更少的噪音和能耗,成為本屆展會一道亮麗的風景。”施特凡·拉梅爾說。
優質產品就地賣光
在中國中鐵裝備集團的展臺上,一組組3d畫面與模型清晰地展示著中國自主研制的*大直徑硬巖掘進機“彩云號”與*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春風號”的強大功能。展臺旁,印度尼西亞dusaspun公司首席戰略官雷蒙德·伊拉萬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著中方員工的講解。雷蒙德告訴本報記者,雖然此前公司一直與日本企業進行合作,但自己對中國企業的盾構機裝備也十分感興趣。
“我們對于與*企業展開合作抱著開放的態度。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著豐富的技術積累,同時在印尼、韓國、新加坡等不少亞洲國家乃至全球都有豐富的工程建設經驗。我想如果再加上合適的價格與有力的金融配套方案,性價比將是很高的。”雷蒙德說。
除了吸引雷蒙德這樣的潛在客戶之外,本屆“寶馬展”上,不少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都拿下了大型訂單,很多參展裝備在展會結束后將被直接運往客戶那里,而不會再運回國內。來自中國湖南的工程機械巨頭中聯重科便是其中之一。在展會開幕的第二天,中聯重科就與新加坡長運公司簽訂了10臺t1200—64w大型塔式起重機的交易合同。據了解,未來這批裝備將服務于新加坡長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的融資租賃業務。
“如今,裝配式建筑的占比越來越高,所需工程機械設備也要相應升級。對我們起重行業來說,工程機械裝備的產品質量和后期服務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機器故障獲得及時維修,就可以避免耽誤工期造成損失。中聯重科的產品很符合我們新加坡市場嚴格的要求。”新加坡長運公司首席運營官邁克爾·安對本報記者說,中聯重科近年來研發出很多高品質的工程機械裝備,售后服務也快速提升,未來公司在拓展東南亞市場時將考慮與中聯重科等中國企業進行更多合作。
國際化發展前景廣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美國設備制造商協會*副總裁阿爾伯特·賽弗表示,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本身國際化程度就很高,很多海外企業都充分參與其中。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自身也涌現出徐工、三一、中聯、山推等一大批*的裝備制造商,不僅在全球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正在為發動機、傳動系統和液壓控制系統等配套企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
對于很多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來說,每3年一屆的德國“寶馬展”也是難得的學習之旅,為企業今后“補短板、練內功”提供了重要參考。“近幾年行業回暖,我們正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一方面,企業聚焦細分領域、錘煉經典產品,努力提升大馬力重型裝備的‘智能化’水平,在工程貿易、礦山機械、環境環衛等領域加快布局;另一方面,我們非常珍惜‘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巨大機遇,主動加強自身供給側改革力度,重點在液壓傳動、無級變速器、高端裝載機等方面提升了研發投入,以服務海外市場布局。”中國國機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鄒雪松說。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僅整體規模很大,而且產業鏈非常完備,產品覆蓋了工程機械所有領域。與此同時,在一批*企業的帶動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研發創新能力越來越強,公司治理更加規范、產品質量更加穩定、售后服務更加完善,在全球各類展會中獲得的關注度也今非昔比。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對于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化水平這個方向高度認可,很多企業的國際化方式已經由單純的產品銷售向海外并購、本地生產、合資設廠等更深層次的合作方式轉變。同時也要看到,與全球*企業相比,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核心部件研發、海外售后服務、配套金融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這些都需要相關企業不斷努力提升。”王貴清說。
延伸閱讀
過去兩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經歷了多年未見的高速增長。2017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5403億元,較2016年增長12.7%;2018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行業將達到6000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主要產品銷售都有較高增長,其中挖掘機銷售增長45%;裝載機增長21.7%;推土機增長33.2%;汽車起重機增長58%;工業車輛增長20.2%;主要產品銷售合計增長25.5%。2019年一季度,市場銷售依然表現較好,主要產品銷售合計增長15.2%。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中國經濟良好的整體環境。國家統計局3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制造業pmi為50.50,高于預期的49.60,創5個月新高,且月環比增幅創2012年以來*大。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pmi分別為52.0%、51.2%,均明顯高于制造業總體。
從2018年5月1日起,中國政府先后兩次降低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其中制造業增值稅從17%降至13%。這些政策紅利,將對2019年乃至今后幾年工程機械行業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93.1,環比小幅回升0.1點。其中,分行業指數為4升4平,分項指數為4升3平1降,上升面環比有所擴大。
國內需求上升
分行業來看,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社會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和住宿餐飲業指數較上季度有所回升,工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和批發零售業指數基本持平。
具體來看,工業指數運行平穩,其中,企業綜合經營、生產成本、流動資金指數均上升0.4個百分點;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指數繼續上升0.2點,其中,國內需求上升,流動資金寬松,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生產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強。
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指數保持平穩運行,企業生產成本下降,應收賬款減少,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投資均有增加,綜合經營能力上升,但市場、勞動力和效益指數有所下降。
批發零售業指數由升轉平,除市場、資金和投入指數下降外,其他5個指數均上升。社會服務業指數由降轉升,上升0.3點,除資金指數下降和成本指數持平外,其他6個指數均上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指數在連續三個季度下降后,上升0.2點,除資金和勞動力指數下降外,其他6個指數均上升。住宿餐飲業指數繼續上升0.4點,除勞動力指數下降外,其他7個指數均上升,但仍處于8個分行業指數的*低位。
資金狀況改善
分項指數方面,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綜合經營指數、成本指數和勞動力指數處于景氣臨界值100點以上,其他指數仍位于100點以下,效益指數依然處于低位。
企業信心持續增強。從反映企業信心的宏觀經濟感受指數和綜合經營指數來看,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106.5,上升0.2點;綜合經營指數為105.1,上升0.3點,兩個指數均高于景氣臨界值100。
市場預期有待回穩。市場指數為90.3,與上季度持平,低于景氣臨界值100,其中,國內訂單指數有所下降,在調查的8個行業中,5個行業國內訂單指數有所下降,3個行業銷售量指數下降,4個行業銷售價格指數下降。
經營成本普遍下降。成本指數為102.0,上升0.4點,高于景氣臨界值100,減稅降費效果顯現。在調查的8個行業中,6個行業的生產成本下降,4個行業采購成本下降,6個行業人力成本下降。
資金狀況有所改善。資金指數為99.6,上升0.1點,低于景氣臨界值100,其中,流動資金指數為92.9,上升0.1點;融資指數為90.8,上升0.1點。
勞動力供應不足。勞動力指數為107.3,下降0.1點,高于景氣臨界值100,其中需求指數為104.5,與上季持平,說明勞動力需求平穩;供應指數為110.1,下降0.1點,其中技術工人供應指數下降0.5點。
投資保持平穩。投入指數為91.4,與上季持平,在調查的8個行業中,6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指數上升。
效益狀況不容樂觀。效益指數為71.7,與上季持平,為8個分項指數*低值。
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指數分別為94.9、90.9、92.9和85.0,東北地區指數仍處*低位。從指數變動情況來看,東部指數增速放緩,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指數均有所回升,中部地區有所回落。
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有關負責人指出,去年11月份以來,多項利好政策密集出臺,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所改善,企業家信心得到提振,政策初步落地見效,生產成本下降,應收賬款減少,宏觀經濟感受向好。但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多變,國內消費需求平淡,投資增長乏力,企業盈利能力脆弱,中小企業發展整體向好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