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科技和工業的快速發展,高性能材料需求的日益增長,特別是在航空航天、能源、醫療等關鍵領域,對材料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熱等靜壓(Hot Isostatic Pressing, HIP)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材料處理技術,通過高溫高壓環境促進材料內部缺陷的愈合、致密度的提升以及相變的發生,從而顯著改善材料的機械性能和使用壽命,已成為新材料制備和加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7月19日在山東·青島,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攜手粉末冶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PMA)主辦,由鋼研昊普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召開了“熱等靜壓技術創新論壇”。本次論壇旨在展示中國鋼研在熱等靜壓技術領域的*新研發成果,促進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熱等靜壓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拓展。
中國鋼研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少明,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丁文江教授,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一級專職總師張國慶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黃衛東教授等專家、學者圍繞高性能材料的發展方向、輕合金材料技術和發展趨勢、金屬增材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材料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就熱等靜壓技術的原理、應用、發展趨勢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和交流。大會由中國鋼研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宏斌主持,來自于航空航天、石油石化、電力能源、核工業等領域的關鍵客戶和學術專家共200余人參加會議。
干勇院士作題為《前沿材料發展的挑戰機遇思考》的報告。報告指出,前沿新材料是孕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科技發展的具有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具有戰略性、先導性和顛覆性,兼具產業帶動性強、附加值高的技術特征,潛在應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高端醫療裝備等多個領域。前沿新材料是決定高端制造和國防裝備水平的關鍵因素,發展沿新材料產業意義重大。
丁文江院士作題為《自主創新與產研融合—以鎂、鋁材料為例》的報告。報告中強調了自主創新與產研融合的必要性。中國經濟發展上半場以低成本、大批量生產為主,下半場則需要向上溯源,重視硬科技和根技術。模仿短期內雖有效,但長期會導致后發劣勢。自主創新是應對挑戰的關鍵,雖然面臨投入大、周期長、成功率低等難題。產研融合是促進自主創新的途徑,產業不僅是應用研究的起點和終點,而且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應成為創新的主導者。企業需要感知市場需求,反饋研發,開發產品,形成商品。同時,企業也是創新要素的提供者、實施者和受益者。
張國慶研究員作題為《高溫合金研發現狀與發展方向》的報告。報告指出,高溫合金是“重點新材料研發與應用”國家重大工程的關鍵研發內容之一,輕質高強材料是國家新材料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TiAl合金因其優異的比強度和高溫性能,已成為有航空航天應用前景的新型高溫結構材料及傳統高溫合金的未來替代材料。同時,應著眼于未來航空和能源領域的重大需求,構建高性能高溫合金的高通量設計方法、高通量制備與表征方法,促進新型高溫合金的工程化應用。
黃衛東教授作題為《增材制造材料發展前沿概況》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增材制造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新型制造技術,是當前國際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前沿,同時也是目前智能制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增材制造技術使結構設計產生新的理念,設計引導制造。黃衛東教授認為,有了3D打印之后,我們應該張開雙臂,迎接結構設計的新紀元。首先要建立功能性優先的設計新理念,其次要強化增材制造和*優化設計的互動研究。
張少明董事長作題為《粉末冶金及熱等靜壓技術介紹》的報告。在報告中強調,隨著全球科技和工業的快速發展,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在航空航天、能源、醫療等關鍵領域,對材料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熱等靜壓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材料處理技術,經過熱等靜壓生產或加工的鈦合金、高溫合金、陶瓷或新型復合材料等材料組織均勻,致密度極高,材料內部微孔、裂紋、偏析等材料缺陷可以被完全消除,通常具有遠超傳統工藝的穩定性及使用壽命,能極大提高材料的性能,已成為新材料制備和加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會后,參會代表到中國鋼研青島新材料產業園進行了參觀,現場實地探訪HIPEX1850熱等靜壓裝備。
本次論壇還設置了兩個分會場,先進材料制造技術分會與熱等靜壓技術分會,旨在更加深入地探討相關領域的熱點問題和*新進展。論壇就粉末冶金技術前沿發展方向、高端先進材料制備技術、重型設備中鋼絲纏繞技術、HIP在消費類電子領域的應用、HIP在陶瓷材料領域的應用、熱等靜壓在大型火箭應用等具體議題進行深入討論,為參會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和見解。
熱等靜壓技術創新論壇的召開,將為中國乃至全球熱等靜壓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推動熱等靜壓技術持續創新和發展,為高性能材料的制備和應用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