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機械基礎件 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該規劃貫徹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精神,在總結分析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了“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確定了產業發展重點及主要任務,并提出了相關保障措施。規劃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
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目 錄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二)面臨形勢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
(三)發展目標
三、發展重點
(一)機械基礎件
(二)基礎制造工藝
(三)基礎材料
四、主要任務
(一)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產業技術進步
(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協同發展
(三)建設研發和服務平臺,增強持續發展能力
(四)加大技術改造,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五)加強行業管理,提升產業整體素質
(六)推進“兩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七)實施“機械基礎件和基礎制造工藝雙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宏觀統籌協調
(二)加強產業政策引導
(三)加強資金引導和支持
(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五)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六、規劃組織實施
附表1:機械基礎件重點發展方向
附表2:50項推廣應用的先進綠色制造工藝
附表3:基礎材料重點發展方向
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以下簡稱“三基”)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水平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機械基礎件是組成機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單元,包括:軸承、齒輪、液壓件、液力元件、氣動元件、密封件、鏈與鏈輪、傳動聯結件、緊固件、彈簧、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基礎制造工藝是指機械工業生產過程中量大面廣、通用性強的鑄造、鍛壓、熱處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種加工工藝;基礎材料特指機械制造業所需的小批量、特種優質專用材料。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裝備制造行業要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的要求以及“十二五”國家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產業整體水平,提高為裝備制造業的配套能力,實現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特制定《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1. 已形成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三基”產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形成了門類齊全、能滿足主機行業一般需求的生產體系,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近十年來,我國“三基”產業持續穩定增長,產品品種和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多種普通機械基礎件產量(產值)居世界前列;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和切削加工能力以及焊接材料、高速鋼、硬質合金、釹鐵硼永磁體等基礎材料產量居世界首位。
配套能力不斷增強。軸承、齒輪、緊固件等機械基礎件國內平均市場占有率65%。基礎制造工藝取得明顯進步,一批發電設備用大型鑄鍛件已具備走向國際市場的能力。圍繞電工電器設備配套需要,開發出發電設備用鋼、大型變壓器用取向硅鋼片等特種優質專用材料。
產業聚集效應明顯。重慶、常州兩大齒輪產業聚集區的產值占全國齒輪行業的17%,瓦房店、洛陽、蘇錫常鎮、新昌四大軸承產業聚集區的銷售收入占全國軸承行業的30%,溫州、寧波、海鹽、冀南四大緊固件產業聚集區的產值占全國緊固件行業的67%。基礎制造工藝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在主要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建設了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基礎制造工藝中心,如江蘇泰州和大豐的精密鍛件產量超過全國精密鍛件產量的一半。
技術進步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三基”產業固定資產投入持續穩定增長,裝備水平明顯提升,長期以來存在的壽命、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質量問題有所改進,一批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型成套裝備能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但高端“三基”產品卻跟不上主機發展的要求,高端主機的迅猛發展與配套“三基”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凸顯,已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為:
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三基”產業研發投入明顯不足,投入強度遠低于主機行業,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產業技術基礎薄弱,共性技術研究體系缺失,基礎性與共性技術研究弱化,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困難,行業基礎數據的傳承、跟蹤、積累和共享機制尚不健全。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三基”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質化競爭激烈,貿易摩擦不斷。專業化程度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具有知名品牌的“專、精、特”企業群體尚未形成。
產品總體水平偏低。“三基”產品的性能和質量與主機用戶的需求之間還有一定差距,軸承、齒輪、液壓件、密封件等機械基礎件的內在質量不穩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壽命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3~2/3,產品生產過程的精度一致性與國外同類產品水平相比差距明顯。
生產工藝裝備落后。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的先進基礎制造工藝和自動化、數字化裝備的普及程度不高,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及污染排放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二)面臨形勢2008年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持續位居世界首位,主機和重大裝備的集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十二五”是實現由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三基”產業、提升產品水平、增強配套能力十分關鍵。必須深刻地認識并準確地把握“三基”產業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新特點,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跨越發展。
1. 科學技術進步助推“三基”向高端發展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裝備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明顯,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應用條件日趨超常態與惡劣,對配套的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工藝和材料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機械基礎件向長壽命、高可靠性、輕量化、減免維修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技術的快速發展及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將“三基”產業帶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使其從常規產品、傳統制造向高技術產品、現代制造及超常態制造發展。成形技術向凈成形和近凈成形方向發展;超精密加工的尺寸精度由亞微米級向納米級發展;鋁合金、鋁鎂合金、復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2. 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給“三基”產業帶來雙向擠壓金融危機后,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趨勢明顯,節能、減排、降耗、低碳要求更為嚴格,將促進更加激烈的新一輪產業競爭。我國“三基”發展不僅受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臨著發展中國家更低成本競爭優勢所形成的“低端擠壓”。
3. 工業轉型升級對“三基”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以及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國防建設對裝備制造業的需求,不僅為“三基”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而且對其增長質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質量的基礎件、先進的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是提高重大裝備性能和可靠性、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的保證;高質量的基礎件和基礎材料是國防工業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必須立足自主發展;“三基”產業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重要條件,與改善民生息息相關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藥、家用電器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無污染,都需要高清潔度、高精度的基礎件和耐腐蝕的基礎材料作保證。
當前我國“三基”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主機并被固化在產業鏈中低端的狀況應該盡快扭轉,提升“三基”產業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刻不容緩。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配套需求,以產品突破為主攻方向,密切產需合作,加強基礎技術研究,加速創新能力建設,著力推進產品質量、可靠性和壽命的升級,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力度,營造有利于“三基”產業向高端發展的環境,提升“三基”產業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市場導向,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和發展、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所需重大裝備的配套需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突出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及新材料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各級政府部門在規劃制定、政策引導、組織協調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營造有利于“三基”產業發展的環境。
2. 堅持產需合作,促進專業化生產
積極探索產需合作新模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密切合作,建立基于利益相關和共贏的新機制,在“三基”企業與主機企業之間形成有效的供應鏈。鼓勵有實力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