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模具行業年總產值40億元,與其作為‘工業之母’的角色地位相比,嚴重不對等,這種現狀需要改變。”14日,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在南安成輝國際五金機電城召開座談會,對產業如何告別一直以來所處的“邊緣”狀態,泉州模具人紛紛建言獻策。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泉州模具產業從早期的手工作坊式加工走向了數控化、智能化階段,為泉州主要制造業的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由于下游企業對模具行業的認知不足,導致產業逐漸被邊緣化,再加上價格戰導致行業競爭力被拉低,泉州模具近些年的處境有些尷尬。記者獲悉,當前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欲通過抱團作戰,一改產業鏈條偏低端的局面,全面擁抱“泉州制造2025”。本報記者林超連
泉州模具業年產值40億
泉州的模具行業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起,脫胎于鉗工工種的模具雛形就出現在泉州。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會長陳經偉就經歷了這一階段:以手工技藝為支撐,并輔以簡單的加工設備,在敲敲打打聲見證了整個行業的崛起。
歷經數十年發展,泉州模具行業形成了鞋模、塑料模具、密胺模具、鑄造模具、水暖模具、陶瓷模具等細分領域,全面覆蓋了泉州主要制造產業,年總產值40億元。
在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的一份調研中顯示,僅在鞋模這一塊,泉州的鞋模規模就達到全國*,有力地支撐了泉州鞋業這一千億級產業的發展壯大;泉州生產了全國60%以上的民用對講機,其背后有塑膠模具、五金壓鑄模具作為依托。
在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榮譽會長吳靜瑜看來,模具產業是效益放大器,對于所服務的制造業能提供幾十倍乃至數百倍的效益。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普通的鞋模往往只需數千元,但通過它制造出來的鞋底或鞋面,可以達到數萬雙乃至數十萬雙。
“泉州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也需要上游相關的模具做配套,這為模具行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顧問黃醒東也表示,模具的不可或缺,造就了其關聯百業的“工業之母”的地位。
然而,模具行業在泉州引發的關注度并不高。黃醒東分析,造成這一現狀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泉州的模具行業本身總產值并不高,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對制造業的增幅;另一方面,受到市場環境等方面影響,泉州的模具行業本身陷入了價格戰、邊緣化、投入熱情不高等癥結,拉低了行業的整體水平。可以說,當前的泉州模具行業的成色有些不足。
“邊緣角色”訂單來者不拒
“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大大小小的模具企業有上千家。”吳靜瑜表示,基礎較為薄弱,缺乏先進技術和設備,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企業也因此對模具價格十分敏感,后勁不足導致同質化競爭加劇,也限制了中高端模具的發展。
作為產業鏈條前端的模具行業得不到重視,在與制造業的配合中也日漸處于邊緣地位,這之間形成的惡性循環,導致模具行業長期得不到發展。記者獲悉,與鞋業、服裝這些千億級產業相比,泉州模具行業總產值40億元的規模看似有些“上不了臺面”。而在與制造企業的協作中,模具企業也扮演著尷尬的“邊緣角色”。
官橋模具企業福建華科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建根就很無奈地告訴記者:“去年年底,我就聽到一位泉州企業家在給供應商排款時,料米等配套廠商被排在前列,模具則被放在無足輕重的*后一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他的老家浙江寧波、臺州一帶,模具產業卻被當地視為工業生產中*為核心的一個環節。
“泉州模具人很委屈!”陳經偉一句話道出了模具人的心酸。他指出,傳統制造產業上規模后,往往把模具當成是一個配套行業,甚至為了追求性價比,壓價行為成為常態,導致模具行業、企業利潤低,乃至是以虧損的狀態支撐其他行業的發展。“這種局面,是不可維系的,也不能長久。”
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不少模具企業為求生存,對業務往往是持“來者不拒”的態度:任何類型的模具都拿來加工,沒有形成自己專注的領域。此外,長期受到資金方面的制約,不少模具企業不敢加大對設備、研發等方面的投入,而是守著訂單過日子。
這就造成一個死循環:模具企業缺乏資金,導致設備更新換代慢、研發滯后,競爭力日益衰退;缺乏競爭力的模具企業更難以獲得制造企業的青睞,訂單進一步減少,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與高校共建技術公共服務中心
在黃醒東看來,模具行業的轉型升級尤為迫切。他分析,隨著其他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進程不斷加深,在精密度等方面,勢必對產業鏈前端的模具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當前模具行業的整體水平來看,所能提供的助益將日益減少。
尤其是這幾年,泉州傳統制造業開始告別過去的“單款產品吃遍天下”的局面。由于產能過剩,企業開始比拼產品創新、工業設計創新和技術革新,追求“多款式、小批量”,這對上游的模具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部分模具企業乘勢而上,投入資金,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研發新品。業內人士透露,這幾年,泉州傳統制造業孕育出大量對高端模具的需求,之前高端模具一直被洋品牌占據。去年以來,部分泉州模具企業在技術上實現突破,部分實現了“國產替代”。
“為了幫助企業解決高難度模具設計、加工等阻礙高水平模具發展的問題,我們協會多次到廈門模具公共服務技術中心學習交流,與黎明大學、華僑大學正式著手共建‘泉州市精密制造與模具技術公共服務中心’。還形成公共服務平臺報告,提交泉州市政府評估。”陳經偉表示,平臺建成后,希望能在政府扶持之下,通過與有實力的龍頭企業、銀行、投資公司等合作的,共同籌集資金引進高端設備,有需求的企業可以到服務中心共享高端設備。
為了進一步促進行業提升,近兩年來,泉州市模具工業協會也先后組織行業骨干前往廣東、浙江等地參觀學習。
企業轉型急需專業人才,模具行業的升級也面臨人才的窘境。陳經偉稱,人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有力武器。當前,協會與高校共建的服務中心也將打造人才洼地,通過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庫,為企業研發與生產提供無縫對接的服務。